2020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一周新冠疫情报告。截至中欧夏令时(CEST)11月29日10时,世卫组织数据摘要如下:
需注意,世卫组织数据源于各国报告,有滞后性,且可能随时修订。
(11月23日至11月29日期间确诊病例分布图,来源:WHO)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共有207个国家(地区)因疫情影响采取相关措施,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截至11月30日,共有189个国家(地区)对人员入境采取了相关措施。本期更新5个国家(地区)。其中,巴基斯坦对来自丹麦或曾到达丹麦的乘客采取入境限制;马耳他入境限制延长至12月30日;意大利限制比利时、法国、荷兰、捷克、西班牙和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旅客入境;阿根廷将从12月1日起适用新的入境规定;赤道几内亚要求自11月27日起,对所有入境赤几的旅客进行核酸检测。
截至11月30日,共有88个国家(地区)对医疗物资贸易采取了相关措施,本期更新1个国家——巴基斯坦。据巴基斯坦联邦税务局决定,对进口的61种医疗诊断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免征关税、监管税和额外关税。追溯至2020年10月1日,有效期至2021年6月30日。
截至11月30日,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对交通工具采取了相关措施。本期更新11个国家(地区)。
其中阿联酋、韩国、白俄罗斯、肯尼亚恢复部分航班;哈萨克斯坦开通里海库雷克港到伊朗阿米拉巴德港、恩泽利港的滚装船线路。除此之外,格鲁吉亚国际航班继续暂停运营至12月31日;缅甸商业航班继续暂停至12月15日;印度继续暂停国际商业航班运营至12月31日;法国航空暂停巴黎和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之间的航班直到2021年2月4日;拉脱维亚暂停往返安道尔、卢森堡、黑山、北马其顿、塞尔维亚的航班;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机场将关闭到2020年12月6日。
截至11月30日,有118个国家(地区)对边境口岸采取了相关措施,本期无更新。
截至11月30日,共有63个国家(地区)采取相关措施,本期无更新。
截至11月30日,共有171个国家(地区)采取了相关措施,本期更新17个国家(地区)。本期更新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除以色列、爱尔兰、波兰、捷克放松部分管制措施外,多个国家延长封锁期或紧急状态。亚洲国家中,哈萨克斯坦可能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再度实施强制隔离措施,一切取决于现阶段能否遏制疫情发展;韩国上调首都圈以外地区的防疫级别,暂定实施两周;柬埔寨首次出现新冠病毒社区传播感染病例;蒙古将首都乌兰巴托市和色楞格省、后杭爱省全民警戒状态延长至12月11日;中国香港单日新增疫情病例创新高。欧洲国家中,保加利亚全国紧急状态再延长两个月至2021年1月底;德国宣布进一步收紧防疫措施并延长“封城”至12月20日;立陶宛政府将封锁期限延长至12月17日;萨尔瓦多从11月30日起再度启动全国范围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希腊宣布将全国性的封锁举措延长一周至12月7日;英国宣布英格兰各地在当前大范围“禁足”措施结束后将实施不同新冠防控级别。美洲国家中,秘鲁政府宣布延长卫生紧急状态至明年3月6日;哥伦比亚现行的全国卫生紧急状态将延长至明年2月28日,选择性隔离期同步延长。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对全球供给造成冲击,各国宏观政策透支严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性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几乎同时陷入衰退。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21年全球有望迎来低基数的衰退后复苏,经济增速回升至5.2%,但相较2019年实际增长仅不到0.6%,恢复式增长面临严峻挑战。首先,疫情在主要经济体的反弹,导致其对全球供给的冲击延续。工业生产仍处在负区间,并且远低于疫情前水平和长期中枢水平。供给受限对于收入的影响和逼仄的政策空间也令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反弹相对乏力。与制造业相似,疫情对于服务业的冲击也在持续。从前瞻性指标看,当前制造业新订单的修复仍明显快于服务业。因此在疫情延续而疫苗未能大范围接种的前提下,2021年全球服务业的复苏仍面临重重困难。此外,为应对疫情冲击,全球货币和财政部门在利率下限和债务上限的长期约束下超常规宽松。这一举措虽然为稳定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极度透支了本已受限的政策空间。全球财政刺激也带动政府债务明显跃升,IMF预测公共债务存量在未来五年仍不会出现明显下降。低利率、高赤字环境下,常规的宽松政策可能会助长通胀预期。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性影响,供需受限、贫富差距扩大、消费心理改变将会负面冲击收入、偿债能力、边际消费倾向,叠加之下中长期的全球通胀前景将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东南亚国家积极采购新冠疫苗,疫情加剧导致全球性别平等受损。2020年11月中下旬以外,多国新冠疫苗团队披露了III期临床试验的乐观结果,疫苗保护率均超过90%。近日,东南亚国家开始积极采购海外疫苗。菲律宾政府在私营公司的参与下,同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签订了260万剂新冠疫苗的采购合同;马来西亚首相披露,卫生部已和美国制药商辉瑞签订新冠疫苗购买协议,以获取1280万剂疫苗;泰国总理日前表示,泰国与阿斯利康签署购买新冠疫苗的协议,预期该疫苗能在2021年年中得到验证并投入使用。虽然多个国家(地区)公布新冠疫苗购买与接种计划,但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认为,尽管新冠疫苗或将帮助全球在2021年渐进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但公众仍然需要遵守卫生防疫措施,继续注重卫生、保持社交距离。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或将对全球性别平等造成冲击。联合国妇女署11月25日发布报告,通过对38个国家的数据搜集发现,疫情期间,女性从事家务和家庭护理的工作大幅增加,是男性的三倍左右。同时,长辈从女儿那里得到的帮助比儿子更多。丧失就业和教育机会的女性多于男性。
数据来源:https://covid19.who.int/(WHO统计)
受不同应对措施影响,中美两国居民消费复苏路径存在差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美两国居民消费出现显著下滑。疫情最严重时期,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20.5%,美国零售增速下滑达到-19.5%。由于中美两国在应对疫情方面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所区别,居民消费复苏路径存在差异。美国采取的经济刺激方案侧重于直接补贴,通过提升居民收入的方式支持居民消费。例如,美国于2020年3月27日通过了规模为2.4万亿美元的《冠状病毒援助、救济、经济保障法案》,主要措施包括向居民发放一次性津贴,额外增加每周600美元的失业补助,以及扩大税收抵扣。相比之下,中国更倾向于多从企业端发力,如对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提供专项贷款财政贴息、发放定向补助等。通过推动复工复产,努力使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随着第二季度以来国内经济反弹,8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转正,9月反弹至3.3%。受益于直接对居民发放补贴、大幅降息等,美国经济需求端恢复较快,生产端的反弹则相对较慢。旺盛需求加之国内供应链受阻,供需缺口推升美国进口需求,对中国出口的提振效果明显。第三季度中国出口创季度新高,同比增速为8.8%,对美出口增速较高是主要动力。后疫情时代,消费对两国经济复苏可持续性尤为关键。中国消费恢复主要得益于疫后企业生产与经济活动恢复,就业与收入预期稳定,消费的内驱动力或许增强。而美国消费强劲态势能否维持受到疫情发展水平以及新政府经济政策的双重影响。因此需要对美国疫情发展情况以及国内经济政策进行持续关注,以应对可能产生的对美出口障碍。2020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一周新冠疫情报告。截至中欧夏令时(CEST)11月29日10时,世卫组织数据摘要如下:需注意,世卫组织数据源于各国报告,有滞后性,且可能随时修订。
(11月23日至11月29日期间确诊病例分布图,来源:WHO)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共有207个国家(地区)因疫情影响采取相关措施,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截至11月30日,共有189个国家(地区)对人员入境采取了相关措施。本期更新5个国家(地区)。其中,巴基斯坦对来自丹麦或曾到达丹麦的乘客采取入境限制;马耳他入境限制延长至12月30日;意大利限制比利时、法国、荷兰、捷克、西班牙和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旅客入境;阿根廷将从12月1日起适用新的入境规定;赤道几内亚要求自11月27日起,对所有入境赤几的旅客进行核酸检测。
截至11月30日,共有88个国家(地区)对医疗物资贸易采取了相关措施,本期更新1个国家——巴基斯坦。据巴基斯坦联邦税务局决定,对进口的61种医疗诊断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免征关税、监管税和额外关税。追溯至2020年10月1日,有效期至2021年6月30日。截至11月30日,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对交通工具采取了相关措施。本期更新11个国家(地区)。
其中阿联酋、韩国、白俄罗斯、肯尼亚恢复部分航班;哈萨克斯坦开通里海库雷克港到伊朗阿米拉巴德港、恩泽利港的滚装船线路。除此之外,格鲁吉亚国际航班继续暂停运营至12月31日;缅甸商业航班继续暂停至12月15日;印度继续暂停国际商业航班运营至12月31日;法国航空暂停巴黎和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之间的航班直到2021年2月4日;拉脱维亚暂停往返安道尔、卢森堡、黑山、北马其顿、塞尔维亚的航班;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机场将关闭到2020年12月6日。
截至11月30日,有118个国家(地区)对边境口岸采取了相关措施,本期无更新。
截至11月30日,共有63个国家(地区)采取相关措施,本期无更新。
截至11月30日,共有171个国家(地区)采取了相关措施,本期更新17个国家(地区)。本期更新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除以色列、爱尔兰、波兰、捷克放松部分管制措施外,多个国家延长封锁期或紧急状态。亚洲国家中,哈萨克斯坦可能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再度实施强制隔离措施,一切取决于现阶段能否遏制疫情发展;韩国上调首都圈以外地区的防疫级别,暂定实施两周;柬埔寨首次出现新冠病毒社区传播感染病例;蒙古将首都乌兰巴托市和色楞格省、后杭爱省全民警戒状态延长至12月11日;中国香港单日新增疫情病例创新高。欧洲国家中,保加利亚全国紧急状态再延长两个月至2021年1月底;德国宣布进一步收紧防疫措施并延长“封城”至12月20日;立陶宛政府将封锁期限延长至12月17日;萨尔瓦多从11月30日起再度启动全国范围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希腊宣布将全国性的封锁举措延长一周至12月7日;英国宣布英格兰各地在当前大范围“禁足”措施结束后将实施不同新冠防控级别。美洲国家中,秘鲁政府宣布延长卫生紧急状态至明年3月6日;哥伦比亚现行的全国卫生紧急状态将延长至明年2月28日,选择性隔离期同步延长。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对全球供给造成冲击,各国宏观政策透支严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性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几乎同时陷入衰退。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21年全球有望迎来低基数的衰退后复苏,经济增速回升至5.2%,但相较2019年实际增长仅不到0.6%,恢复式增长面临严峻挑战。首先,疫情在主要经济体的反弹,导致其对全球供给的冲击延续。工业生产仍处在负区间,并且远低于疫情前水平和长期中枢水平。供给受限对于收入的影响和逼仄的政策空间也令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反弹相对乏力。与制造业相似,疫情对于服务业的冲击也在持续。从前瞻性指标看,当前制造业新订单的修复仍明显快于服务业。因此在疫情延续而疫苗未能大范围接种的前提下,2021年全球服务业的复苏仍面临重重困难。此外,为应对疫情冲击,全球货币和财政部门在利率下限和债务上限的长期约束下超常规宽松。这一举措虽然为稳定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极度透支了本已受限的政策空间。全球财政刺激也带动政府债务明显跃升,IMF预测公共债务存量在未来五年仍不会出现明显下降。低利率、高赤字环境下,常规的宽松政策可能会助长通胀预期。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性影响,供需受限、贫富差距扩大、消费心理改变将会负面冲击收入、偿债能力、边际消费倾向,叠加之下中长期的全球通胀前景将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东南亚国家积极采购新冠疫苗,疫情加剧导致全球性别平等受损。2020年11月中下旬以外,多国新冠疫苗团队披露了III期临床试验的乐观结果,疫苗保护率均超过90%。近日,东南亚国家开始积极采购海外疫苗。菲律宾政府在私营公司的参与下,同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签订了260万剂新冠疫苗的采购合同;马来西亚首相披露,卫生部已和美国制药商辉瑞签订新冠疫苗购买协议,以获取1280万剂疫苗;泰国总理日前表示,泰国与阿斯利康签署购买新冠疫苗的协议,预期该疫苗能在2021年年中得到验证并投入使用。虽然多个国家(地区)公布新冠疫苗购买与接种计划,但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认为,尽管新冠疫苗或将帮助全球在2021年渐进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但公众仍然需要遵守卫生防疫措施,继续注重卫生、保持社交距离。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或将对全球性别平等造成冲击。联合国妇女署11月25日发布报告,通过对38个国家的数据搜集发现,疫情期间,女性从事家务和家庭护理的工作大幅增加,是男性的三倍左右。同时,长辈从女儿那里得到的帮助比儿子更多。丧失就业和教育机会的女性多于男性。数据来源:https://covid19.who.int/(WHO统计)
受不同应对措施影响,中美两国居民消费复苏路径存在差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美两国居民消费出现显著下滑。疫情最严重时期,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20.5%,美国零售增速下滑达到-19.5%。由于中美两国在应对疫情方面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所区别,居民消费复苏路径存在差异。美国采取的经济刺激方案侧重于直接补贴,通过提升居民收入的方式支持居民消费。例如,美国于2020年3月27日通过了规模为2.4万亿美元的《冠状病毒援助、救济、经济保障法案》,主要措施包括向居民发放一次性津贴,额外增加每周600美元的失业补助,以及扩大税收抵扣。相比之下,中国更倾向于多从企业端发力,如对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提供专项贷款财政贴息、发放定向补助等。通过推动复工复产,努力使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随着第二季度以来国内经济反弹,8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转正,9月反弹至3.3%。受益于直接对居民发放补贴、大幅降息等,美国经济需求端恢复较快,生产端的反弹则相对较慢。旺盛需求加之国内供应链受阻,供需缺口推升美国进口需求,对中国出口的提振效果明显。第三季度中国出口创季度新高,同比增速为8.8%,对美出口增速较高是主要动力。后疫情时代,消费对两国经济复苏可持续性尤为关键。中国消费恢复主要得益于疫后企业生产与经济活动恢复,就业与收入预期稳定,消费的内驱动力或许增强。而美国消费强劲态势能否维持受到疫情发展水平以及新政府经济政策的双重影响。因此需要对美国疫情发展情况以及国内经济政策进行持续关注,以应对可能产生的对美出口障碍。